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校成功举办2025MTI案例教学研讨会暨“第二届MTI教学案例大赛”颁奖典礼

发布日期:2025-11-04   浏览量:


111日,来自全国124所高校、近300名获奖师生代表、学界专家及企业代表共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参加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主办,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2025MTI案例教学研讨会暨“第二届MTI教学案例大赛”颁奖典礼。

大会就AI智能时代的MTI教学分享了前沿洞察与实践智慧,汇聚了全国翻译教育界、企业界的精英力量,见证翻译教学模式创新与成果展示的重要时刻。

副校长毛祥东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恰逢其时,AI浪潮为翻译行业带来机遇与挑战,专业翻译人才的核心价值不可替代。我校始终坚持应用导向,AI赋能教学改革,聚焦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推动外语教学与理工科专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探索“外语+专业+技术”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友义指出,面对AI技术冲击,MTI教育应坚守翻译能力根基,善用人工智能提质增效,构建人机协同的良性循环。

大连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杨俊峰表示,本次大赛的200余份教学案例既是竞赛成果,更是构建全国共享MTI教学案例库的重要基石,对提升翻译教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理事长胡开宝指出,笔译、口译、翻译技术、项目管理四赛道并行的MTI案例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全面对接行业人才需求,助力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主旨报告环节,四位学界领军学者围绕翻译专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分享了前瞻性洞察与创新实践方案。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指出,AI技术对专业口译员能力发展具有“双刃剑”效应,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需要警惕认知投入的削弱,这对口译专业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世界翻译教育联盟常务理事、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徐彬提出翻译教育应从“人工智能译后编辑”(AIPE)向“人工智能增强翻译”(AIAT)转型,通过人机协同体系重构翻译认知与职业生态。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陶友兰强调构建“以AI促思辨”的教学新范式,通过语言分析、伦理判断和提示词对比三维路径,培养译者的批判性思维。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一凡探讨了大模型技术与机器翻译的深度融合将重塑翻译教育,需着力培养适应人机协同环境的新型翻译人才。

三个平行论坛的交流分享同样精彩纷呈。笔译组分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高航与上海现代语言研究所所长戴健主持,发言代表围绕陶瓷产品出海、非遗元素、典籍、红色文化、公共外交、医学等领域的笔译教学案例进行分享交流。

口译组平行论坛由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詹成和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刘芹主持,发言代表聚焦中华文化外译、实战案例教学、技术融合应用三大方向,推动口译教学模式向沉浸式、精准化发展。

翻译技术组、项目管理组分论坛由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梅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副主任管新潮主持,聚焦大语言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创译应用及项目管理教学实践,集中展现了翻译学科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

来自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上海凌极信息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正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译国译民集团武汉公司、上海文策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六位企业代表受邀围绕MTI教育创新发展分享了行业前沿实践。通过构建智能化教学平台、创新智慧教学空间,实现技术赋能与学科融合双轮驱动,深度联动校企资源,以共建实训基地与特色课程为抓手,精准赋能翻译人才培养全链条。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刘芹对本次赛事进行了总体介绍,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对大赛评奖的标准、过程和规则进行了说明,现场与会专家为获奖选手及团队代表逐一颁发荣誉证书。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姜锋代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大会总结,并对所有与会代表、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程参与表达感谢。他指出,本次大会的召开,不仅彰显了MTI教育与时俱进的蓬勃活力,更为推动我国翻译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上海市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柴明熲教授高度肯定了参赛教师的辛苦付出和评审团队的专业工作,同时表达了对未来案例库建设的殷切期望。

本届大赛既是对过去一年来MTI教育创新成果的集中检阅,为全国翻译专业师生提供了宝贵且前沿的教学资源与实践范本,有力地推动了MTI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也为培养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面向未来翻译人才培养新格局的重要起点,为构建中国特色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注入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