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6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吕客 吴斯琦/文 受访者/图
学长学姐担纲驻村书记的经历、学校培养“老挝詹天佑”连接起中老铁路友谊的桥梁……这些以“身边人 身边事”为内容抓手,以跨学科融合为特色的“校本课程思政案例库”越来越厚重,也让一批外语老师成为深耕“外语+思政”的中国声音传递者。
2023年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公布新近结果,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斩获特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这是学校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更让老师们坚定一个信念: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
※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
“以语言通达世界,培养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外语学科应有的时代担当。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潘智丹说。
近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深耕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教学,打造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外语智慧课堂,积极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供人才支持。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智能化、信息化的挑战,“外语教师不再是语言知识搬运工,而是中国声音的传递者。”作为公共英语基础课程教研室负责人,此次大赛获得特等奖的迟娟老师认为,外语教师要成为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唤醒者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塑造者,打造有思想、有温度的教学过程。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迟娟带领课程团队策划组织了“中国之道·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大赛”,引导学生从传承之路、红色之路、创新之路和友谊之路四个方面来发现和讲述中国之道,将小我融入大我,培养家国情怀,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也为开拓大学英语课程的第二课堂育人阵地作出积极尝试。
如今,围绕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教研团队依托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深挖德育元素,以“身边人 身边事”为内容抓手,以跨学科融合为特色,形成了一系列以中老铁路建设的人才培养、“忠诠-尔纯”先进事迹、优秀校友林丹丹故事等为代表的“校本课程思政案例库”,在语言教学中扎实塑造学生的核心价值和家国情怀,推动实现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内化认同和外化迁移。
※ “上应味道”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堂 ※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们讲述学校第一届老挝留学生在给习近平总书记书写的信中提到,要成为建设中老铁路的工程师和维护中老友谊之桥的工程师,这些与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校园中的同学们,他们如何思考自身价值与家国情怀?
引导式的英语提问,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老师们教导更多的学生以层层递进的个人、社会、国家文化身份认同为内容主轴,从旁观聆听到理解认同,再到用英语讲述自己的理想与职业追求,让学生切实体会因为一条铁路改变老挝留学生的人生轨迹,职业选择与社会身份定位之间的密切联系,意识到当代青年应该把自身理想信念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联系的社会责任感。
这些充满“上应味道”的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堂,也讲到青年学子的心坎上。“听到老师用英语讲到学姐林丹丹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当驻村书记的故事,更深刻了解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重大意义,促使我对未来职业道路进行思考;而‘老挝詹天佑’的来到,也让我们了解到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师的培养,让我对国家和学校都产生了由衷自豪。”人工智能专业的余项羽倍感骄傲。
精彩的教学创新植根于深厚的“三全育人”实践土壤。据记者了解,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中已先后获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和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思教融合”的建设理念,围绕“厚德精技”构建出涵盖专业、课程群、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全链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让课程思政赋能“金课”建设的思路,使得外国语学院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一流课程建设和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相结合,深入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校企合作、智慧教学和教学案例建设,将党的二十大报告英文版有机融合在外语教学中,让充满人文价值和中国文化思想精髓的学习语料贯穿课堂,润物无声地让学生品读中国文化,传递中国信念。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学发展是关键,学生成长成才是最终目的。”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杨雪表示。课堂内外,老师积极鼓励指导学生们参加各类英语演讲、辩论、写作等赛事,引导大家关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话题,训练学生运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和解释当代中国,进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让青年学子不仅具有“国际眼”,更具备“中国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吕客 吴斯琦/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